收藏本站( Ctrl+D )
当前位置:笔趣阁>历史军事>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> 第257章 良善者难成大事

第257章 良善者难成大事(1 / 2)

成功说服朱元璋,陈景恪心中长长舒了口气,继而升起强烈的喜悦感和成就感。

这不是他第一次说服朱元璋,但绝对是最困难最没把握的一次。

这次的话题看似因雇工保障制度而起,实际上的内核是为百姓松绑。

百姓一般不愿意离开家乡,一是朝廷律法的限制,二是离开了乡土就彻底没了依靠。

一个很残酷的现实就是,在古代流民不算人。

不到绝路,没有人愿意背井离乡。

现在朝廷在法律上给了‘流民’保护,就会变相的刺激一部分人流动起来。

允许人口流动,这在古代是不可想象的事情。

以前他的改革看似激进,实则都能在历史上找到相似的事情做参考。

黄河改道,朱元璋自己就能看到其中的好处。

宝钞新政,是对宝钞制度的完善。

摊丁入亩,看似很激进,实则并不算特别新鲜。

要说激进,还要属汉文帝,直接就将农业税给废除了。

虽然最后难逃人亡政息的命运,但也给世人打了个样。

人头税虽然没有被正式废除过,但‘免除某地丁税’这样的善政,历朝历代发生过不知道多少次。

况且摊丁入亩的好处,也是可以预见到的。

其它的新政也大多如此。

要么就是可以预见到好坏,要么就是能从前人那里借到一些经验。

但商业联盟计划和放宽对百姓的限制,这没有什么先例可言,更和历史留下的经验背道而驰。

商业向来是被打压的对象,重农抑商是施行了几千年的政策。

限制百姓流动,既可以防止百姓聚集造反,又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治安问题。

很简单的道理,熟人社会,谁犯罪大家都心知肚明。

如果是外来人犯罪,一打听有没有外来人就能锁定大致目标了。

朱元璋从小接受的教育就是如此,长大后读书识字,学到的管理经验也全是这一类的。

他的内心,已经被这种思想占据,很难改变。

而朱元璋有多固执,了解过他历史的人都知道。

想要说服他去做完全违背自己的认知事情,是非常困难的。

而这对陈景恪来说又非常重要。

工业化是历史的趋势,无可阻挡。

大明固步自封,西方照样会继续做。

不想重演挨打的局面,就要主动去追求。

而想要工业化,就要发展工商业,要放开对人身的禁锢。

为了说服朱元璋,他思考了许久才从历史的碎片信息里,梳理出两条线。

他也不知道能不能成功,但总是要试一试的。

所幸,最终的结果也没有让他失望。

不过他也清楚,能说服朱元璋的真正原因,还是自己过往的表现。

还是那句话,朱元璋是个非常固执的人,很少有人能改变他的想法。

封藩的弊端他很清楚,可还是一意孤行这么去做了。

想要说服他,不在于你的话正确与否,而在于他愿不愿意听你的。

以往的算无遗策,种种改革带来的正面效果,让朱元璋愿意相信他的话。

与其说是游说成功,不如说是朱元璋对他信重的体现。

接下来,陈景恪就和朱标、朱雄英一起,讨论如何给百姓松绑,又如何制定雇工保障法。

彻底放开限制,允许百姓自由流动,这是不现实的。

这么做会造成极其严重的社会治安问题,所以必须是有条件的松绑。

最终还是只能在路引上做文章。

各地放宽路引的发放,但需要百姓说明离乡的原因,以及目的地是哪里。

百姓到达目的地之后,就要去当地衙门办理暂住证明。

虽然还是有些繁琐,但比起以前已经是阶段性的进步了。

按照以前的经验,他们敲定大致框架,细节交给下面的人完善。

但今天陈景恪却一反常态,对流动人员管理提出了种种细节上的建议。

比如暂住证必须全部免费,如果收费就会有衙门四处抓人办理暂住证。

“别人只是从他们辖区路过,可能就要被抓住办理暂住证。”

“一个人出一趟门,可能就要被强制办理好几张暂住证。”

这种情况,在大城市最容易出现。

别问陈景恪是怎么知道的,那都是时代的眼泪。

但在朱元璋三人看来,这个方案陈景恪应该准备已久,否则不会考虑的这么细致。

陈景恪没有解释,完全没必要,这种误会对大家都好。

后面讨论雇工保障制度的时候,也是差不多的情况。

之前朝廷出台过一个奴仆契约,虽然很简单只有十来条内容,但也在一定程度上确保了奴仆最基本的权利。

朱标原本想的是,借鉴这个奴仆契约,弄一些条款就行了。

但很快陈景恪就告诉他,什么才叫真正的细。

比如就拖欠薪酬这一条,陈景恪就提出了高达数十种漏洞,让雇工一文钱都拿不到。

还有各种罚款措施,甚至能让雇工倒贴钱。

朱标忍不住再次为他的细感到惊叹。

朱雄英则一脸佩服:“景恪,你要是经商,肯定是天下第一大奸商。”

朱元璋则脸色阴郁,陈景恪设想的种种情况,让他想起了自己的少年时期。

全家都给地主家做工,每天累死累活,还要被各种挑毛病。

说好的管饭,但提供的食物堪比泔水,就这还嫌弃吃的多。

至于工钱……

呵,你应该感谢我给你工作的机会,还想要工钱?

更可悲的是,人家说的还是对的。

后来地主家也没有余粮,将他父母都辞退。

然后他父母、兄弟就全饿死了。

想到悲痛处,他嘴唇哆嗦,眼眶都红了。

这一下可把朱标、朱雄英和陈景恪三人给吓到了,这老爷子是咋了?

还不等他们询问,朱元璋就用不容置疑的语气说道:

“一定要将这个雇工法给咱制定好,越细致越完善越好。”

“谁敢违反这个法令,严惩不怠。”

还是朱标了解自家父亲,从这句话里已经猜到了原因,郑重的道:

“爹您放心,我一定会将此法制定好的。”

上一章 目录 +书签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