收藏本站( Ctrl+D )
当前位置:笔趣阁>历史军事>抗清> 第一百三十四章 鼎之轻重,尚未能问

第一百三十四章 鼎之轻重,尚未能问(1 / 2)

巫山城,四川总督行辕驻地。

自去年坚守巫山并大败李来亨、刘体纯指挥的明军西犯后,四川总督李国英积劳成疾,以致不能亲督诸将参与三省会剿茅麓山李来亨部,只能将四川绿营尽数交予提督郑蛟麟指挥。

对此,李国英部下中军副将刘汉臣提醒总督大人,称郑蛟麟出自吴三桂藩下,尔今朝廷惧怕吴三桂造反,故若将四川绿营兵马尽数交于郑指挥,他日吴三桂真造反,四川绿营恐在郑蛟麟带领下响应吴三桂。

如此,川省必为吴三桂所有,届时吴军即可出川攻占汉中,兵锋直指西安。

西北震动,华北亦震动!

真是一言成,日后吴三桂起兵之时,确是郑蛟麟率先响应,四川全省未经一战即归吴三桂所有。

清廷令多铎之子洞鄂统满州兵前往平叛,可洞鄂同满州八旗兵畏战不前,蜷缩在西安压根不敢与叛军交战。

若不是王辅臣瞻前顾后错失良机,清廷又见满人不能用,及时启用赵良栋、张勇、王进宝等西北汉将,天下早不为清所有。

只眼下,谁能知后来事。

刘汉臣是旗人出身,对大清忠心耿耿,出于大局考虑,自是不希望吴三桂的人控制四川绿营。

李国英听后却只苦笑一声,既未对流言吴三桂可能造反一事做出回应,也未收回郑蛟麟的兵权。

刘汉臣大为不解,同僚成都总兵曹纯忠为其解惑:“若朝廷真忌平西王会反,总督大人亦在猜忌之中。”

原因是吴三桂能有今天,全赖总督也。

清廷对吴三桂的猜忌不是一天两天的事,早在甲申年吴三桂引大清军入关后即已现苗头。

当年吴三桂率部替清廷平定山东,又随英亲王阿济格征战李自成。

然而不到一年,吴三桂就被清廷从前线调回,命其率所部关宁军出镇锦州。

如此安排,目的是什么,吴三桂心中有数,天下人心中也有数。

被清廷提防的吴三桂再也不提什么“复君父之仇”,而是望风转舵,称崇祯为“故主”,反复表白自己“矢忠新朝”。

就这么在锦州闲置了三年后,关内绿营突然大量反正叛清,西北也是烽烟四起,大清江山眼看岌岌可危时,无兵可用的清廷这才重新想起吴三桂,调其与八旗将领李国翰同镇汉中,剿杀西北地区的抗清义军余部。

得到机会的吴三桂自是好生珍惜,也很想替大清出把子力气,没想到西北刚刚平定,清廷又卸磨杀驴再度闲置吴三桂。

虽仍让其领军驻于汉中,但一切均须听从定西将军李国翰的命令。

未得清廷允许,吴三桂更是不能出汉中一步。

相当于变相软禁。

一禁又是四年。

直到大西军横空出世,清军于西南、中南战场全面溃败,不得已清廷只好再次启用吴三桂。

但这次启用吴三桂不是清廷主动,而是被动。

是时任四川巡抚的李国英连续上书请求清廷派吴三桂领军入川!

这才有了后来的平西王,有了如今永镇云南的平西藩。

简言之,四川总督李国英不仅是吴三桂的“恩人”,更是其“贵人”。

因而现在若说吴三桂会反,那李国英如何自处?

清廷又如何看他?

当年要不是他为吴三桂作保,清廷能让吴三桂一路坐大,被迫封他为亲王么。

上一章 目录 +书签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