收藏本站( Ctrl+D )
当前位置:笔趣阁>历史军事>大明景泰:朕就是千古仁君> 第336章 十三件大事

第336章 十三件大事(2 / 2)

“因为这是富贵,比苦读、打仗来得更容易的富贵。”

马文升说得很深刻。

朱祁钰陷入深思,他本想用这些人去基层,为他掌握基层去。

可马文升这么一说,这样养养大了也是贪污犯,反而会祸乱大明,给朱祁钰整不会了。

“马卿有何高见?”朱祁钰的怒火止住了。

朝臣看着马文升,纷纷侧目,厉害啊。

让皇帝息了怒火,还转移了矛盾,这一手玩的好。

马文升略微整理一下思路,缓缓开口:“回禀陛下,臣以为,可养,但不能富养,得让他们知道自己的来历身份,也让他们知道自己没有攀附皇权的机会。”

“最关键的是,让他们知道感恩,感恩皇恩,是陛下您把他们养大的。”

“他们想往上爬,就得从泥里一点点往上爬,比普通人更难,这样才能磨砺出真正的人才。”

“男婴好办,只是那女婴,养大了也只是嫁出去而已。”

马文升觉得女婴没用。

甚至,颜色好的,还会蛊惑君上,这是大忌,要防着的。

最好全都送去百姓家中,爱怎么养怎么养。

“就是说朕别把他们当人养,他们爹妈都不要他们,朕把他们当成人,反而会助长人的贪念。”

“让他们从泥里来,到泥里去,再凭本事从泥里长出来,晋升之路比普通人更难。”

“那样才能为朝廷所用,对吧?”

朱祁钰觉得也对,宝剑锋从磨砺出嘛。

他们本该死了的人,被皇帝养大了,又有一条出路,就得比普通人出头更难,否则世界就乱了套了。

还有一点,米粮开支太大了,毕竟要养几十万,乃至一百多万个孩子,是一笔很大的开支。

必须得省着花,不饿死就行。

“微臣是这样想的。”马文升其实想说,该放在南京养,放在北方吃饭成本太高。

朝臣见皇帝怒气消了,也开始商议,查缺补漏,朝廷不是缺工匠吗,让这些孩子都去当工匠。

就是女婴没法安置,倒是可以养大了当宫女。

问题是宫女现在都是显贵家中的姑娘去当的。

“女婴,朕有个想法。”

朱祁钰让朝臣起来,道:“之前靖江王进献的童女,都在跟谈妃学医,朕南行路上,也是她们随驾侍奉的。”

“民间很缺医者的,朕打算让她们全部学医。”

“高门显贵之中,多少妇人有病,不能见男医?民间也是这样,女医更稀缺。”

朝臣还是觉得供养成本太高了。

长大、学医,谁掏钱呀。

“除了医者外,朕在想,教育的问题,能不能妇人来做启蒙。”

朱祁钰没想太多,继续道:“朕之前说了,母亲启蒙之妙处,若这些女婴长大后,学得知识,然后为天下孩童启蒙,诸卿意下如何?”

就是说,培养几十万小学女老师。

“供养之资就不必说了,既然收了就得养,尽量压缩成本便是,能少花就少花。”

若无旱灾,朱祁钰也不会说这句话。

百姓家中都吃不上饭,这些孩子能吃一口饭不饿死,就是好事了,若还不知足,直接杖毙了事。

“这件事没议完,诸卿也都想想,反正这些孩子长大,还很长时间,慢慢想吧。”

“送孤儿入京的数目,也纳入京察,送的越多评级越差,不许害死婴儿,否则直接处死。”

其实,朱祁钰还想培养女锦衣卫,派出去执行任务。

但成本确实太高了,得好好思量思量。

说完养济院的事。

朱祁钰道:“诸卿手中的汤婆子没温度了吧?给换一换,让尚食局上茶水,都活动活动,别冻坏了。”

不知不觉,已经说了两个时辰了。

“下了朝,尚食局准备了饭菜,用完了再回去。”

朱祁钰也喝几口茶,短暂休息几分钟,又道:“第十二件事。”

“刑部。”

“立刻出台,各行各业相对应的法律。”

“大明以法治国,太祖的大诰,就是基本法,再不停修补法律、法条,以此为准绳。”

“中枢、地方官吏,皆以法律、法条治理国家、地方。”

“朕在江南的时候,状师、律师越来越多,朕觉得很好啊,有法可依是好事。”

“法家思想,也要适应这个时代,形成新时代的大明法律,以此治国、治理地方、管护百姓。”

俞士悦浑身一震,他果然赌对了。

他把五大案越查越浑,显然是皇帝想要的局面,所以皇帝让他再理发,这是加大他的权柄。

“微臣立刻着手准备。”俞士悦磕头。

朝臣有点没明白,皇帝忽然搞什么法律治国,深层次目的是什么呢?

倒是李秉最先明白过来,这是要收税用的,保护专利用的,限制商贾用的,甚至也是用来限制士绅的。

“宗录司司正上疏朕,希望国库出资捐庙。”

朱祁钰看向李贤:“这道奏疏,内阁看了吧?”

李贤出班:“回禀陛下,老臣已经驳斥回去了。”

“李卿做的对。”

朱祁钰去看宗录司的司正宋旻,宋旻浑身一颤,他是景泰二年进士,在军机处担任两年行走,皇帝看重,才去宗录司的。

“微臣有罪,请陛下宽恕。”宋旻跪伏在地。

“你也没错。”

朱祁钰让他起来:“宗录司,执掌天下宗教,重之又重。”

“各教肯定是想攀附皇权,而使其成为当朝显教,人之常情。”

“但是!”

“从即日起,不许国库、内帑出资建庙,除非有特殊情况,否则是一概不允许的。”

朝臣微微侧目,皇帝这是什么意思?

京中僧侣极多,皇帝这些年也没少建庙,忽然就停止了,意欲何为?

“刑部出台法律,不管前朝后宫,都断了出资建庙的心思。”

朱祁钰语气严厉:“信教者,皆是化外之人,信仰即可,何必贪图俗世繁华?”

朝臣明白过来,皇帝这是警世后世之君,尤其是后宫,后宫已经有了捐庙之风,这股风不能起。

“但是。”

朱祁钰话锋一转:“不是朕要革除某教,只是皇家不捐庙而已,朝中诸卿愿意捐庙,以个人名义去捐,朕是不反对的。”

“而且,各教的庙该建还是建,朕是支持多多修缮庙观的,但这个钱,朕觉得应该是信徒出。”

“既然信仰,就虔诚一点,该掏钱掏钱,该建就建,到时候让朕题字写碑,朕也乐意至极。”

摆明了就是皇帝不掏钱,你们愿意掏,朕还支持。

冯孝一翻白眼,您是真抠儿啊。

但这是不是一种风向呢?他该不该捐庙了呢?

“但中枢规划好的庙观,继续建,该出的钱还是出的,以后再规划的,中枢就不掏钱了。”

“而且,取消各教僧侣的耕田,一切都取消。”

“圣旨传下去,有的自己献上来,没有的去登记,千万别逼着朕动刀子,到时候没命的可就不是一个两个了。”

朱祁钰要对僧田动手了。

朝臣倒是想劝,看皇帝这样子,是铁了心要动的,江南的钱抠完了,该抠庙观的钱了。

北直隶的庙观,早就被黑冰台给抠光了。

皇帝是四处得罪人啊,但估计也是最富的皇帝。

“以后,各地赈灾,不能只靠中枢来赈济。”

“要靠天下人的力量,一起赈济。”

“天下各教,皆是劝人向善的教派,那么就该出一份力,捐钱的捐钱,出力的出力,别一天就养着身板子念经,那样修不到最高境界,也见不到佛祖道尊真主。”

“多多帮助百姓,多行善事,这才是真谛。”

“各教僧道没钱的,到灾区去,帮帮忙,出一把子力气,比念一万遍经文还有用呢!”

皇帝这话说得太损。

这是要折腾死各教信徒啊。

“还有天下商贾,要养成心中向善的好习惯,天下有灾有难了,都要伸出援助之手。”

您就直接说摊派得了。

朝臣都疯了,教徒、商贾都出了,士绅能不出吗?

等于说,地方发生灾情,就让各教、商贾出,因为你们的教义让人行善啊,轮到你头上了,你不行善还信个屁啊。

皇帝是有的地方特别大方,有的地方又特别抠门。

有的时候还特别损。

这么折腾下来,还俗的僧道肯定不少。

“还有,各派经书,必须要维护朝廷统治,经文中带有反明思想的,一概删除、焚毁,关闭寺庙,处死僧道信徒!”

“经书必须是汉文经书,其他文字经书必须翻译过来,不许学习其他文字的经书。”

“所有经书,必须有大明地图……”

“宋旻,具体的你再查缺补漏,教派可以有,但存在的意义是维护大明的统治,否则就不需要存在了。”

皇帝把这话说到明面上了,就是要大改,各派宗教都得改。

汉文这一块,针对的是喇嘛教。

“当然了,捐庙之事,朝廷不设限制,有钱就多建,没钱就少建,弄不到钱朕也没辙,自己想办法去。”

朱祁钰又加了一句话:“宗录司是大事,宋旻你这个司正,务必要做好。”

“陛下教训的是。”

宋旻冷汗涔涔:“微臣精通六种语言,对各教经书皆读过,各教宗师级人物,皆在宗录司任职,参与编纂新经书。”

这一点朱祁钰还是放心的。

“从印度带回来的佛教东西,要建塔封存,不要就放在一个地方,全国各地的寺庙都可以存放。”

话说一半,胡濙就有不同意见:“陛下,老臣读过回回经文,那圣城只有一地。”

“老臣觉得,佛教的圣城,应该是京师,而非他地。”

李贤又反对:“若天下僧人来京师朝圣,京师人口还会增加,对京师而言是负担,而非好事。”

“不如择一地建立佛宗圣城,让人去此地朝圣便是。”

支持李贤的人多。

京师人口不能太多,不然不安全。

“择哪里建城呢?”朱祁钰想到了东北,东北有粮,有海,还是平原,建设难度低。

最关键的是,冷、远,去的才是真信徒,不去的都是假的。

“老臣觉得长安合适。”李贤认为关中更安全。

朱祁钰立刻否决:“长安不行,长安生态脆弱,再加上那么多僧道到长安去,长安就更乱了。”

“可长安位于关中的中心,有雄关拱卫。”李贤考虑的是安全。

“李卿,佛宗圣地,谁会派兵攻打呢?想太多了吧?”朱祁钰点他。

被攻打跟你有什么关系?

灭佛,也是引起佛教仇恨,到时候你再建佛,好处岂不就来了?

“那就建在河北。”李贤觉得也对。

“河北不行,就建在辽宁吧。”

朱祁钰道:“辽宁近海,又有充足的粮食,交益之地的僧人去朝圣,可乘船去,不用走几万里。”

“阁部挑一个地方,建立城池,让天下僧人去朝圣便是。”

也不听劝,直接定下来。

朝臣有点回过味儿来了,还是皇帝坏,让人跑那么远去朝圣,不去的就有问题,这是朝廷下次搞钱的借口。

朱祁钰还想建一座万国城。

把攻克的都城,仿制出来,然后存放各国掠夺来的珍宝。

现在不是时候,他已经让人把焚毁的都城地图都画好了,等以后用来仿制。

“那建城、建庙费用谁拿呀?”耿九畴觉得不该动国库的钱。

“户部出呗,难道还打朕的内帑的主意?”

朱祁钰没好气,旋即灵机一动:“让天下僧人出,这是佛宗圣城,天下僧人、居士,一人捐一毛钱,都够建造了,别什么都指着中枢掏钱,中枢的银子那么好收的吗?”

还得看您啊!

耿九畴给他点赞:“依陛下之意。”

“以后这等事,都得让他们自己去搞钱。”

“不是涉关家国大事,别总想着让朕掏钱,朕的钱也不是大风吹来的。”

“说回喇嘛教。”

“截止到景泰十二年,在漠北建了1700座喇嘛教。”

“效果显著啊。”

朱祁钰道:“朕在想,佛教和道教,能不能分出一个支脉,效仿喇嘛教,和他们教义一样呢?”

他不满喇嘛教不肯汉化,所以就放进去两条泥鳅,让他们卷起来,逼着喇嘛教汉化。

“漠北建了佛教、道观近千座,但信徒寥寥。”

“应该重视起来呀,教义得适应环境,不能让朕的钱打水漂吧?”

朱祁钰道:“宋旻,这件事也交给你,年前朕要看到章程,年后就推行,朕给你两年时间,若佛道两教的信徒人数还这么少,朕可就要唯你是问了。”

“微臣必让陛下满意。”宋旻觉得不是事。

“起来吧,以后阁部做事要灵活,多动动脑子。”

朱祁钰道:“说到喇嘛教,就得说说乌斯贜了。”

“以后征战,都要招募佛兵。”

“宫中轮值,也要招佛兵下山。”

“加强乌斯贜和内地的沟通,彼此互相见面,才能熟悉嘛。”

“贵州平定了,四川年后就拆分,调何文渊回京入阁,年富任重庆省督抚,韩雍任四川省督抚。”

“四川省要西扩,再扩充原本面积那么大的地盘。”

这是议过的事情,无需赘言。

姚夔发声:“陛下,现在不是开战的良机,朵思已经撤了都司,想再扩入进来,怕是要打仗啊。”

“打仗也无妨,韩雍、年富都是能打仗的。”

“就算打,也是小打,扩充势力而已,把乌斯贜东部的精华部分,全部吞进去。”

“然后就派官员上乌斯贜,管理事务。”

朱祁钰道:“在山脚下多多练兵,两年内入藏。”

乌斯贜边境已经练了几年了,韩雍去了就能用。

“再说说第十三件事。”

朱祁钰道:“得说说边疆省份了。”

“先说贵州,贵州刚刚荡平,要多派奴隶去修路,把路全部修通,不要管奴隶的死活,景泰十三年,必须修通路。”

“王伟上了奏疏,说印度诸国都愿意做奴隶贸易,人有多是,每天都在往大明运。”

“不止印度,东南夷诸国都在卖奴隶,别看他们和大明打得厉害,其实都在和大明做贸易。”

“还有就是采油厂。”

“明人不够,就多多派奴隶去挖,不管奴隶死活,朕要多多的沥青,要快速修沥青路。”

“姚夔,还是你主持,多配奴隶过去,玩命用。”

姚夔抽了口冷气,这速度还嫌慢呢?

各采油厂,一年死了十几万奴隶,还觉得慢呢。

“婆罗洲发现了石油,就派人去挖,先运去交趾,可交益两省先用。”

“再派人出去买,大食就有石油,让他们往大明运。”

“边疆要快速修通沥青路,尤其是交益,有了沥青路,雨季也挡不住大明出兵的道路了。”

“路要做好维护,不掏钱的都不许上去,绝不许破坏,破坏的一概处死!”

道路是中枢掌控地方的命脉,绝不能丢。

以后还要多修,路越多,中枢掌控力越强。

“广西和交趾,交趾和新益州,云南和交趾,这几条路必须要快速彻底打通,要有很多条路,互通的,河路也要修,修出几条河来,互相连接。”

说完了交益之地。

“说到甘肃,就要说说陈友了。”

朱祁钰目光扫视一圈:“陈友拿下了吐鲁番,这是功,人没了,朕也赏了侯爵了,此案就盖棺定论。”

“若没有东南夷反明,早就拿下吐鲁番了,甚至已经打垮了东察合台汗国了。”

“如今寇深在甘肃做得不错,一手打一手抚,互通贸易,勉强维持和平,不错了。”

“宁夏也是,原杰做得不错。”

“西北战争不断,这是没办法的事,是大明挑起的战争,如今又没兵可派。”

“但建设不能停下。”

“寇深上疏,哈密已经几乎完成重建了,朕打算移几万人过去。”

“还是以征兵的方式,移半大小子过去,半兵半民。”

朱祁钰道:“甘肃狭长,不易治理,但这是西域要道,明年开始要先修沥青路,务必修通。”

“热河已经建造完毕了,沥青路也修过去了。”

“边境虽受胡族袭扰,但都不太成气候,反而被热河兵压着打。”

“但是,瓦剌东迁,要防备瓦剌袭击热河,要做好防御。”

热河这个省,是拔地而起的省份。

耗时四年,建造完毕。

只是无险可守,以前草原上没有强敌,也就无人能打破热河的防御,如今瓦剌回来了,就有危险了。

“柳溥吞并了车臣部,做的不错,从车臣部里征兵,等开春就上草原上劫掠去。”

朱祁钰道:“热河做好防御,蒙古都司也要建设起来。”

“整个漠北的土地,朕都要!”

以前说这话,朝臣都觉得皇帝疯了,这些破地有啥用,早晚都得放弃。

现在却觉得真香。

能种玉米、土豆、地瓜、花生等新作物,还不香吗?

“说到辽宁,就得说鞍山铁厂了,朕觉得人手不够,加大力度去采矿,四处都缺铁,远远承担不了用铁量。”

“还是那句话,人不够用就用奴隶,玩死里用奴隶,朕有多是!”

朱祁钰道:“冶铁技术,给朕不停革新,朕对现在的铁很不满意,远远没达到朕的目标。”

“兀良哈被赶走了,吉林抓紧建设,把土地开垦出来,朕要一个大粮仓,彻底稳固后方的大粮仓。”

“黑龙江的大规模移民不用着急,先一点点移民过去即可,先怀柔各部,一边打击他们,一边贸易,一边抽丁。”

“遍地都在打仗,哪哪都需要战兵。”

“越过蒙古都司,去和北面的野人联络,让他们归附,然后抽丁。”

说来说去,就是要兵。

议了三个时辰。

朱祁钰也觉得十分疲累,大朝会结束后,朝臣进偏殿用膳,他也回乾清宫吃饭了。

“传旨各宫,晚间举行家宴。”

刚刚回宫,朱祁钰忙得不行。

所有官员,都要单独诏见,听各个衙门主事官员详细奏报,事无巨细的聆听,然后还要开大朝会,议事。

这样才能把两年多发生的所有事,连到一起。

后宫同样重要。

到了晚间,孙太后因为哀伤生病,没有前来,吴太后倒是欢天喜地的来了。

唐皇后领着各宫嫔妃,一起拜见。

长子朱见淇今年四毛岁了。

像模像样的叩拜。

到了今年,他已经有十七个儿子,三个女儿了。

乃母子抱着孩子,在旁侍奉。

“今天是家宴,没那么多规矩,都坐下吧。”朱祁钰并不十分严肃。

唐皇后面泛桃花,她已经是两个儿子的母亲了,朱见淇的太子位也稳固。

一番寒暄之后,朱祁钰举起酒杯:“皇后,这两年你操持后宫,辛苦你了。”

“都是陛下赐福,臣妾不觉得累。”唐皇后脸上带着笑。

“你们也辛苦了,朕不在北京,你们也跟着操持这个家,都辛苦。”朱祁钰举杯敬其他留守嫔妃。

酒过三巡。

“朕有几句话想说。”

朱祁钰放下筷子,所有嫔妃也跟着放下筷子:“固安到了婚嫁的年纪了,朕准备正月里为你准备大婚。”

“女儿全听父皇吩咐。”

固安老实多了,但眉宇间带着生疏之意。

“固安懂事了。”

朱祁钰笑道:“你是长姐,弟弟妹妹们都需要你照料呢。”

“朕不打算给你建公主府了。”

一听这话,固安心里一沉,她早想出去过了,她不管驸马如何,只想过自己的小日子,不想再看别人脸色生活。

“公主府里面规矩多,朕不想让朕的女儿,出了宫还受约束。”

固安心中微微放心,但她明显感受到皇帝不疼爱她。

“方瑛家中有钱,朕让他给你们小两口建个宅子,这算是方家的家产,你住着也不用受宫中管教。”

“而朕呢,把建造公主府的钱折现,给你做嫁妆,到了自己小家里,怎么支配,你说了算。”

还能这样?

嫔妃纷纷讶异,有点分不清,皇帝是讨厌固安,还是更疼爱固安?

(本章完)

上一页 目录 +书签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