收藏本站( Ctrl+D )
当前位置:笔趣阁>历史军事>大明景泰:朕就是千古仁君> 第390章 休假和产业链,两医之争和发展问题

第390章 休假和产业链,两医之争和发展问题(2 / 2)

因为移过去的是明人啊,是本就有较高素质的明人,他们到了哪里都是要消费的,有消费就有市场,有市场就有经济,就有赚头。

新地发展需要工具,老皇帝有技术有工具,就和藩王一拍即合,赚的钱投回大明,又亲自下场促进大明社会发展,促进工业革命。

整个工业革命的投资额,几乎都出在内帑。

这就是大明工业革命的根源。

不是抢来的,而是创造出来的,是干出来的。

这条路虽然慢,却是最适合大明王朝的一条路。

大明能创造出来,藩国也能干出来,这里拥有世界上最勤奋的人啊。

老皇帝是既想要这个,又想要那个。

就和勇士想保王朝,还要练新人一样,最后啥也得不到。

最终,这道决策还是没推行。

民间骂声一片,都在喊累。

朝廷也在想办法解决,尽量做到早下班,尽可能不加班。

结果工厂主个个哭诉,都说市场行情不好,再不加班只能倒闭了。

没错。

市场行情确实在变差,但仅限于个别行业。

因为市场同质化过高,生产出来的产品,已经落后于时代了。

市场并不萎靡,像面向青年的产品,销量都是不错的,可一些厂子,固守老一套,并不肯推陈出新,造出来一些老破旧产品,无人问津在所难免。

年初时户部进行市场调查,发现市场偏向于年轻化,现在二十岁到三十岁人群,是市场主要消费对象。

因为这个岁数的人,没有房产压力,也不着急结婚。

他们就有钱消费的。

可现在市场上的企业,还面对于婚庆市场和婴幼儿市场的,这就造成了,年轻市场一片空白。

比如年轻人喜欢萌化了的小卡通人物,类似的手办、小挂件却很少,年轻人想买买不到,就算买到质量也很差。

年轻人去旅游,也不看人文景观,他们追求的是舒适、放松、自由行,而不是特意去看什么景观,单纯的是买一张票出去走走,看一看而已。

穷游,成为一种时尚。

凭什么我旅游就要买东西呀?凭什么我旅游就是来看景观的呀?

我单纯的是想换个城市,躺着而已。

年轻人旅游会斤斤计较,对不该花的钱会据理力争,该花的钱绝不含糊。

开始追求自己享受,比如一些高端酒店,以前都是无人问津的,近几年,有年轻人入住,刚开始以为都是富五代呢,一问才知道就是一个普通工薪阶层。

住高档酒店因为舒服,不喜欢噪音,不喜欢快生活,喜欢慢生活。

而高档酒店的配套消费,他们又极度反对,对于高档酒店内部的餐食,因为觉得贵而不肯吃,反而会点外卖。

他们也不去景点打卡,只是宅在酒店里,反正住酒店的钱是一分不白花。

抓准年轻人的心,市场销量肯定是不错的。

可做厂子的人都有几十年经验了,都是老人了,他们没经历过市场自然淘汰。

这回市场就会给他们上了生动的一课。

他们以前起家,靠的是政策支持,是朝廷给的福利政策,导致这批人成功了。

说白了,这些人是没经过市场拷打的,纯粹是皇帝把饭喂到他们嘴里了,然后吃到时代红利罢了。

而经过市场真正的洗涤,他们必然是第一批被淘汰的人,原因很简单,没经过苦难的人是永远不会懂得苦的,他们过得太顺了,一定会摔得很惨的。

市场最无情,看重的永远是价值,对没有价值的人只会无情抛弃。

破产重组,是必然要走的路。

朝廷不可能关注这种小厂子的,朝廷的眼光是关注在整条产业链上,在着眼于全局上。

近几年虽然受到欧洲瘟疫的影响,但随着逐渐通航,经济自然会恢复,甚至会比前两年更强劲。

国内市场也欣欣向荣,没有金融危机的迹象。

因为大明有足够的付费人口,能够消化掉市场上的商品。

在市场正常的情况下,工厂销量不行,只能找自己的原因,老皇帝可不会对这种被淘汰企业进行帮扶的。

朝廷在这一方面,极为冷酷。

市场优胜劣汰,是必然选择,中枢不会参与。

而工人们都在呼吁增加休息时间。

中枢只能呼吁,没有强制。

然而,民间工厂对中枢的呼吁纯当放屁,没人搭理,这就让户部尚书十分尴尬。

他一怒之下,向皇帝上疏,每周休息两天。

其实,休息,是经济下行的表现。

休息,意味着停工,意味着生产速度变慢,如果一个企业在上升期,绝对会想方设法的加班、招人。

只有企业发展不行了,才会让职工休息。

中枢也不可能强制休息的。

这种强制休息,是破坏整体经济环境的。

所谓休息,都是顺势而为,因为企业发展变慢,美其名曰休息,企业也是给自己续命,职工也能忙里偷闲。

对中枢而言,其实也不希望职工休息。

发展,总是争分夺秒的时候,狼性文化,才是发展时必备的企业文化,只有进入平稳期,甚至下滑期,才会开始想什么休息的。

职工也是同理。

累的时候,恰恰是赚钱的时候。

等有一天不赚钱了,想累都没地方累,那时候又会跟谁哭去?

苦熬过去便是,钱到手就是甜。

老皇帝驳斥了户部尚书的建议,用文娱行业,来缓解职工的疲劳,这个时候,就需要爽文了。

职工本就很疲劳了,谁还一个字一个字的去看文章啊,一目十行的看爽文,就是最好选择。

谁不想当个龙傲天?

景泰六十三年圣诞节,世界第一部电报机诞生。

第一次,京师和天津进行了通话。

整个京师内,所有官邸都接通了电话,任何事就需要一个电话。

老皇帝叫朝臣,也不用派人去宣了,打个电话就可以了。

前朝有要事,朝臣直接打电话给皇帝。

一家家电器公司,悄然无声的注册再案。

背后全是皇家资本。

就说电话,目前就有三家大公司在做,背后全是国有资本控股,而注册的电话公司,已经有几百家了,全是国有资本的操纵。

关于电话业是否需要垄断的问题上,朝臣和老皇帝意见相左。

朝臣认为是该垄断的。

老皇帝则认为垄断不住的,这东西是要深入民间,电话,未来会走进千家万户。

国有资本能够完全控股吗?

不可能的。

不如开放给民间资本,主要把握住关键部分,还是等于中枢控股。

彻底放给民间企业也是不可能的,朝廷必须控股,有很多电话公司可以,但公家资本必须占有控股地位。

老皇帝也想争这个控股权呢。

但朝廷上下态度坚定,决不许民间资本控股。

讨论来讨论去。

除了皇企一家公司控股外,其他都由国企、皇企、民企共同投资,国企控股。

电话、电报全是一样的。

其实公家资本控股是有好处的,比如一些偏远地区,国企是完全可以架设电线,给偏远地区通电通电话。

民间资本是趋利性质的,他们才不管百姓能不能用上电呢,他们就要利益。

维修也有好处,国企控股维修速度够快,能够保障供电。

民企就不一样了,他们维修的时候估计会跟百姓要维修费。

从安全角度来说,掌握供电权的民企,是否拥有了地方造反的本钱呢?

所以,还是国企控股,吸纳民间资本,建立合营公司。

只有一家是例外,老皇帝的供电公司。

为了四大工程顺利开工。

大明科研所研究了几种电动工具,比如伐木机、挖土机等工具,优先用于四大工程。

建成火力发电厂,对高压电线也成了刚需用品。

这两年,科研院在研究电线,试过很多材料了,问题很多,一直没找到最优解。

直到两年前,老皇帝画了幅画,送到科研院去。

电线研究才有了眉头。

材料问题,还是没法彻底解决。

这次四大工程需要的电缆,就是一次重要的试验机会,所以朝廷内所有电缆工程师,全部启程去北方,进行电线实地试验。

老皇帝画画工具,居然是钢笔。

毛笔和钢笔之争里,老皇帝可没支持哪一方,结果他开始用了钢笔,似乎用的还不错呢。

今年开春时,他在西装的兜口上,别了一支钢笔。

当时还引起了风潮。

民间百姓都觉得胸前别一支钢笔,更有逼格,大家纷纷效仿,不管是使毛笔的还是不用的,穿西装就搭配一支钢笔。

钢笔还卖脱销了呢。

结果墨水堆积如山,钢笔没少卖,墨水没人买。

大家买钢笔是装饰,不是为了用。

墨水商人头疼之下,居然推出了软笔,和毛笔一样,只是换成钢笔样式。

这种软笔卖得比钢笔还好,墨水也跟着卖。

而年轻人,是喜欢用钢笔的,因为方便。

毛笔还得蘸一蘸唾沫才能写字,弄得嘴里都苦,钢笔直接能抽水,随身携带就可以了。

但年轻人现在还没有社会话语权。

没人在意他们的想法。

掌握民间话语权的主流文人,都是五六十岁的人,他们最反对的就是改变。

只是被大明层出不穷的变革,爆发般涌现的商品给弄得无语了,只能在最根本的问题上,坚持自己的立场,坚持毛笔。

说实话,论写字的艺术性,毛笔绝对是第一,钢笔绝对比不过毛笔。

但论实用性,钢笔是完胜毛笔的。

华夏发展历史,其实是一部实用史。

什么好用用什么的。

之所以后人看着光伟正,那是因为后人用华美的诗篇赞颂了这种东西,导致一读这文字,就觉得美,就觉得高大上。

其实华夏历史,完完全全看实用性。

不实用的东西,都被历史给淘汰掉了。

毛笔和钢笔之争,注定了毛笔会落下帷幕。

未来钢笔,也会被圆珠笔干倒,因为实用性。

圣诞节上,老皇帝发表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的讲话,他认为,大明区域发展不平衡,主要限于地理因素,民间应该勇于打破地理因素,利用聪明才智,创造财富。

就是依托传媒,为家乡插上发展的翅膀。

老皇帝特别指出,像青海省这样的落后省份,完全可以利用传媒发展旅游业,发展特色区域性经济。

一座青海湖,就是西北最大的宝藏,挖掘青海湖旅游资源,联动多元旅游发展模式,助力青海旅游。

像青海这地方,半高原,大戈壁,千里无人烟。

就连青海的蒙古人,都跑去宁夏讨生活了,宁愿去乌斯贜,都不愿意在这破地方穷着。

乌斯贜都比青海富裕。

因为乌斯贜旅游厉害呀,随着火车线路的开凿,乌斯贜旅游未来会成为西南旅游一大亮点。

青海就不行了,想看沙漠人家去西域,想看古城还去西域,想去草原人家去宁夏。

发展这么多年,总人口才200万,这几年净流出70万人,剩下一百多万人。

在漫无边际的大戈壁上生活。

老皇帝曾经提出一个构想,把青海的山都给平了,拿去填海,把青海变成平原。

凭借中华江的优势,青海会成为真正的塞外江南。

可现在的科技水平是没办法实现的。

皇帝想刨了贵州的山,运到渤海湾去做新山,结果到现在,才刨开几座山啊?

难度巨大巨大的。

通电之后可能好一点。

但是,随着气候专家对气候的充分了解,极有可能会联名上书,阻拦正在进行的工程。

因为破坏环境,就存在着强烈的不确定性。

万一搞得人类灭绝呢?

这是很可怕的事情。

对于把青海挖成平原,中枢也论述过,得花多少钱啊?

青海绵延的都是山脉,挖平需要的代价太大。

还有一点,会造成气候不可逆的影响。

而为了一些耕地,就冒着毁掉地球的风险,中枢上下是反对的,归根结底是时代变了。

以前是农业时代,能种地就行,像中华江的开辟,和种地息息相关。

现在进入了工业时代。

种一百万亩地,都不如一个工厂创造的价值更大。

冒着巨大风险,挖平青海,就显得得不偿失了,青海人完全可以出来做生意嘛,兰州拉面做的不挺好嘛。

出来打工,只要吃苦耐劳,绝对能吃一碗饱饭。

老皇帝却并没彻底打消这个念头。

因为价高兴安岭,会让大明放弃庞大的北面疆土,大明需要从内地找补回来,两座海湾也不够大明土地刚需。

他就打主意去了青海。

青海和西域,如果都打造成顶级绿洲,成为第二个东北,成为西北的鱼米之乡。

关键石头有地方用啊,填平海湾,加高山脉都需要石头。

挖平贵州的难度太大了。

等一等科技发展。

挖平青海的难度,要比贵州简单一点,这件事老皇帝就不停提出来,他这辈子可能办不到了,他希望太孙能办成。

(本章完)

.

上一页 目录 +书签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