收藏本站( Ctrl+D )
当前位置:笔趣阁>历史军事>大明景泰:朕就是千古仁君> 第419章 大理南诏澜沧篇:穷省、乱象、肃清

第419章 大理南诏澜沧篇:穷省、乱象、肃清(2 / 2)

这两个省,不止在虹吸西南人口,还在吸南诏的人口。

朝廷的好政策,肯定先紧着两个经济条件优越的省份用呀,轮到南诏的时候,都是剩饭剩菜了。

而且,朝廷还得振兴大理和云南这两个难兄难弟呢。

给南诏的支持,就真的很少了。

南诏有两个大城市,蒲甘和若开,蒲甘人口1200万,若开人口1020万,堪堪迈过大城市的线。

朱厚煐对南诏也不太感兴趣,大明五十七个省,存在感巨低的几个省里,就有南诏。

当时还叫北缅呢。

改名为南诏,经济也没有起色。

景泰六十二年,朝廷投资在南诏投资一个亿,发展南诏旅游,结果,南诏旅行团厉害呀,宰客现象层出不穷,旅游没做起来,口碑却先崩了。

蒲甘城,在战争中已经焚毁了,现在看到的蒲甘城是大明建的,但在景泰六十二年拆毁掉,仿照南诏都城的特色,重建了新城,就为了发展旅游。

结果旅行团不止要钱,还要命呢。

把游客带进热带雨林里,不给钱的就把游客丢在雨林里,当做失踪人口。

还强制游客购买翡翠,在首饰店里买一千两千的翡翠镯子,全卖上万,不给钱就扣证,不让游客走。

一堆乱象,数不胜数。

从景泰六十四年发展旅游后,朝廷几乎每天都能收到南诏省的奏疏,全关于旅游。

去年,朝廷下了圣旨,要求南诏规范旅游。

结果还是当做耳旁风。

今年年初,有一个旅行团三个人失踪,在热带雨林里发现了断肢残骸,被野兽给吃掉了。

这件事闹得非常大,揭露南诏旅游的乱象。

恰逢太子肃清朝堂。

五月十七,朱见漭派来南诏三万大军,接管南诏全省军政,开始大肆抓人,顺带着将旅行团的事给管了。

朱厚煐进入南诏省的时候,全省一片肃杀。

太子派的大军,正在全省抓人,所有监狱都装满了人,每天都有被拷打死的。

所有旅行社老板都在跑路,狠的钻进了深山里,胆子小的则跑路去其他省了。

“皇祖父要干什么呢?”朱厚煐下榻蒲甘,他并没有随处走动,也没考察当地民风民情,谨防引起不必要的误会。

随着一轮轮拷打,很快旅行社的真相浮出水面了。

这些旅行社,背后都有权贵支持,本地的权贵官员,在中枢都有靠山,只要朝廷派人来查,他们就能提前收到风声,销毁证据,所以朝廷派人暗访,什么都查不到。

真弄死人了,他们也能靠着广大的关系网,大事化小,朝中有人帮着说话,很快就没事了。

但这次!

朝中的靠山先被抓了,地方官员都不知道呢,大军乘坐军列就来了,忽然接管全省军政,立刻开始抓人,大老虎小苍蝇都不放过,一勺烩了。

打所有人一个措手不及!

而且,朝廷查的不是旅行社这点小破事!

对掌权者来说,死几个百姓根本就不算什么,只要百姓不造反,对掌权者来说都是无所谓的小事。

甚至,小造反都不算什么,扑灭便是。

纯属搂草打兔子,把旅行社给打了。

跑的老板也不怕,家人不还在吗?家人都跑了,九族不也在吗?总有人顶罪的,只要动了这些人,那些跑的就会主动出来的。

以前这些商人找关系可以,朝廷总不会赶尽杀绝的,窃钩者诛窃国者侯,连太子都承认,商人也是士,是统治阶级的自己人,那么,何必赶尽杀绝呢?

但这次不一样。

朱见漭没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,天下官员就倒了霉了。

同样的,他们朝廷上最大的那几个也是想借机清除毒瘤的,所以到了该还的时候了。

商人想找关系,发现他们找的人都被抓了,这才知道大祸临头了,再想逃根本就无处可逃。

就算人跑了,钱能跑吗?九族能跑吗?

没九族帮衬着,他怎么逃出大明啊?就算逃出大明,能去哪啊?天下都是大明藩国,只要朝廷下旨,他就无处可藏了。

这个时候,各大家族必然会短尾求生,烈士断腕。

挖出来的还不止这点事。

涉黑!

大理,都是白天大明才能统治,晚上就不是大明的天下了。

这次大肆搜捕,全天下的官员都要查都要抓,这种事是瞒不住的,上面没伞,哪来的黑?

仅仅一个月,就抓了十二万人,两万余人被砍头。

大明没有枪毙,只有砍头。

砍头前还要游街。

以前有断头饭,但在景泰三十七年时,朝廷取消了断头饭,并向家属收取砍头费,想死前吃顿好的,不用想了,吃不上,被砍头家里还得掏钱。

游街,是自古以来的事,至于游多久,游几条街,是地方决定的,视情况而定。

大明并没有废除酷刑,还增加了很多酷刑。

不同犯罪,应用不同的酷刑,十分合理。

比如官员犯了死罪,就是砍头,没有什么刑不上大夫,也没有士大夫豁免权,一切按照祖制行事。

但是,正常来说,官员是很难犯死罪的,只有以下几种情况:叛国;故意杀人;贪污到一定金额;放火;贩毒贩军火;爆炸;强尖,这七种情况,才是死刑。

这就是豁免权了。

法律对官员已经宽泛到了这个地步,可现在每天还有几百名官员被砍头。

贪污到一定金额,这个金额,定的是比较高的,只是没写出来,朝野上下的官员都知道,累计贪污30万元以上,才是死刑,以现在的物价来说,起码要京师一套一百尺的楼房,才是死刑。

大明也没有不允许对嫌犯用刑这一说,过刑是审讯必然经过的一道关卡。

但是,如何刑讯是有严格要求的,刑讯的标准都是有严格要求的,能打,但要在范围内打,其实是鼓励地方刑侦人员尽量不要用刑具。

律师制度,经过几十年的发展,已经很完善了。

为了维护司法公正,谨防律师沦为权贵的走狗,刑部对律师进行了严格规定,对雇佣律师也进行了严格规定,禁止玩文字游戏,禁止钻法律空子,务必维护司法公正。

嫌犯有权利请律师,但要经过相关部门同意,如果不同意,律师也无权参与案情。

当然了,肯定会出现更多的冤假错案,但如果律师能随便介入案情,会让法律,沦为权贵的走狗,让法律成为只管老百姓,却管不了权贵的一文废纸。

冤假错案方面可以用其他律法来控制。

太祖皇帝,就极重以法治国,他对大明律进行了极为严苛的规定。

在景泰朝,老皇帝也是极为重视法律的皇帝,他始终认为,法律是保护大明所有人的武器,完善法律,代表着一个国家的进步和强大。

但是,很多旧风气,仍然不变。

刑讯逼供,酷刑,游街等等。

从永乐朝的刑不上大夫,也变成了在特殊情况下,刑上大夫,士与庶民同罪。

果然,这次清查行动。

很多律所遭到了牵连,整个南诏省,预计有两万余律师牵涉案件中,预计会有一万多人被处死,多数被流放,只有少数人能够保全性命,但会被吊销律师资格证,处以罚款。

打黑除恶,维护司法公正,不是说说的。

而牵连出来的,可不止律所呀,还有物业、地产、酒店、本地人开的商店等等行业,牵连面超过了百万人。

朱厚煐咂舌,他皇祖父实在太勇猛了。

一个省就敢抓上百万人,大明五十七个省,得抓多少人啊,就不怕造反吗?

还真不怕。

老四不止不怕,还等着人造反呢,他好展示一下自己的能力。

被抓之后,整个南诏所有部门瘫痪。

大批大批官员,或从中枢调派,或从地方递补。

基本都从地方递补的。

景泰十几年时,大明忽然扩大庞大的疆域,又改革吏治,皇权下乡,朝野上下非常缺人才。

可到了景泰六十六年,朝野上下真的不缺人啊,甚至举人、进士已经人满为患!

秀才就别说了,秀才已经被大学毕业生取代了。

到景泰六十六年,大明已经有八亿大学生了,若从从政角度来看,大学毕业就是秀才,往上就能一步步考进士了。

大明秀才,可以说遍地都是。

真要是朝廷极端缺人的话,可以从社会上招募。

可是,大明举人也非常多啊!

不能用多来形容,要用泛滥来形容。

太学毕业后,就是举人了,等于博士毕业。

截止到景泰六十六年,大明共有举人270万人,而未从政的举人,高达230万人。

就是说,举人中只有30万人找到了政府部门的工作,极有可能还只是底层公务员,而不是官员。

举人的失业率,是最高的。

说到进士,考取举人后,可以进入国子监学习,但从国子监毕业可考不上进士,这只是一个学习的渠道。

考中进士,才是开启从政道路的开端。

截止到景泰六十六年,大明共有34万进士。

因为进士在扩招啊。

景泰十几年的时候,进士非常值钱,下到地方去,也是八品县丞,就相当于副县长。

当时因为朝廷极端缺人,连秀才举人都有机会。

可到了现在,进士是年年扩招,从头榜、二榜、三榜、四榜……都到了十二榜了。

可是呢,进士起步,就是地方一个县城的科长。

地方县城采用的知县、局长、科长三级制度。

正常来说,六年就能干上知县的,可那是理论层面的,倘若中枢没人,十年也干不上知县。

因为太卷了啊!

以前大明不停开疆拓土,稀缺大量基层官员,什么人都能上。

现在的,地方盘子就这么大,各地官员还不死,得占着官位,他们又生了一群儿子,儿子侄子外甥一群亲戚,都等着当官呢,典型的狼多肉少。

还有宫中的宫人家属呢,太监家里有义子侄子,宫女家本就位极人臣,但穷亲戚也多呀,多少得帮衬一些吧。

再加上勋贵家的亲戚里道的。

还有那些攀龙附凤的男女,家里总有人需要安置的。

如此就造成了基层官员能卷死。

一个进士,按理说能六年当上知县的,可是,倘若朝廷没人,也就在基层蹉跎了,上不来的。

这些年越来越卷,越来越上不来了了。

已经卷到,不是朝廷有人就能升迁,而是得有很铁的关系,才能升迁。

这个铁,单说搞好关系纯属耍流氓,得上钱啊。

当官就为了权财色,不上钱,人家凭啥让你升官啊。

所以,造成了吏治混乱,贪腐严重,朝廷得了癌症,再不抓紧放血治疗,大明就没了。

所以呀,朝廷这边抓人,人群中就在有人笑,终于等到这一天了,终于轮到我了!

这些人,就是在地方蹉跎无法升迁的进士们。

这些人,就是本该递补进入官场,却被权贵抢走了位置的进士们。

朝廷肃清吏治,压在他们头上的三座大山被搬开,他们就能直接递补上去,甚至抓住机会,能一跃升天。

朱厚煐暂时停留在蒲甘。

因为各地都在抓人,很有可能这些人狗急跳墙,对他下手,干脆就呆在这里,等待风波过去,再行巡视。

在此期间,他派人出去了解南诏省。

这个被大明征服的省份,本地的土著到底去哪了?

看完北缅的地形,朱厚煐可不信,本地土著能被彻底肃清,肯定是被杀一部分,但更多人是变成明人了。

经过多方走访,查询地方志,才终于知道。

其实,本地人,主要是缅人、孟人、骠人,北面靠近大明的,则是傣人。

和云南的傣人,同族同源。

所以,当明军杀到这里的时候,傣人是被宽恕的,因为同属华夏,傣人是不被屠杀的。

就有很多缅人、孟人、骠人,伪装成傣人,并入了大明。

本地土著能征善战,抓到的俘虏,基本被卖去了楚国,有的被卖去了大洋洲。

剩下的就是躲在深山里的土著了,这些一般都被肃清,抓走,卖掉,有一小部分变成了明人。

根据大明估算,整个缅甸约有270万人口左右,大明杀了六十万男丁,卖掉了八十万左右,其余的男女则并入了大明,变成了大明傣人,成为华夏苗裔。

所以说,大明看似将本地肃清,其实只是杀死了大多数,主要将男子数量给弄到最少,这样就能变成极少数,最后化整为零,吞掉。

之所以没送进国内当奴隶,因为大洋洲五国给的钱多呀。

而且五国需要勇士抵抗天敌,用缅甸土著去蹚路正合适,活下来的就变成大洋洲的明人,死了的就是命不好,和公平。

土著中,约有一百万女人,挑出好看的二十万卖到了大明,其余人则嫁给了移民来的百姓。

仅存的30万男丁,则变成了傣族,以华夏苗裔的方式存活下来。

反正缅甸消失了,只剩下大明两个省,南诏和澜沧。

(本章完)

上一页 目录 +书签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