收藏本站( Ctrl+D )

第329章(2 / 2)

闵节讲解原理。

反正朱祁钰听不懂,他只问:“误差多少?”

闵节露出苦笑:“回陛下,误差在半个小时之内。”

虽然现在启用小时制,却一时半会改不过来。

误差有点大。

“继续缩小误差。”

朱祁钰脸上看不出喜怒:“敲钟的声音太小了,加大声音,等你制作好之后,朕会放在鼓楼之上,让整个南京城都能听到钟响。”

“你闵节做得不错,伱家不用移走了,你儿子入宫侍奉。”

“等改良完毕,朕赐你一枚银符,允你注册专利,全国各城,都可以建造一座钟楼。”

“以后就不用更夫报时了,用钟就行了。”

闵节没想到,皇帝这么大方。

虽然没赏他,却给他儿子闵珪安排了出路。

看看从皇帝宫中出来的侍卫,哪个不是本朝新贵?而自己儿子闵珪,生而知知,出将入相的人物。

皇帝自然也是看中了的。

他第一次进献座钟,带着儿子来的,皇帝和他聊了几句,显然是看中了。

“朕要设一个钟表局,你来当主官。”

朱祁钰话锋一转:“但也要戒骄戒躁,这座钟不是天下独一份。”

说着,从怀里拿出一块怀表。

金灿灿的怀表,啪的一声弹开,上面的指针在动。

这叫纽伦堡蛋。

罗马产的。

“陛下这是何物啊?”叶盛瞪大眼睛,上面好像有刻度。

“叶卿,这是罗马进献给朕的,刚送过来,瞧瞧吧。”朱祁钰递给叶盛。

不是进贡的,而是买的。

叶盛看完怀表,再看看座钟,顿时觉得座钟不香了。

闵节以为自己这座钟,是天下第一呢,结果西夷进贡的怀表,这么小,皇帝是故意的,竟有种吃屎的感觉。

“所以说你戒骄戒躁。”

朱祁钰幽幽道:“把这东西拿回去,研制一番,然后再送进宫来给朕看,明年,朕要看到大明也有这样的怀表。”

“这座钟,误差要很小很小,然后推广天下。”

叶盛看了一会,就被胡濙抢走了。

胡濙猜测,今年年会,就会发放怀表,不过这东西,真的很神奇。

“草民一定能做到!”

闵节敢不做吗?江南太卷了,就说研制座钟的,就不是他一家,只是他抢了先而已。

他必须在皇帝离开南京之前做出来。

朱祁钰并不兴奋,因为天天都有人进献宝物,他都习惯了。

挥退了闵节。

返回乾清宫。

“陛下,这西夷科技竟这般先进?”

胡濙吓到了,大明费劲巴力才做出这么大的座钟,人家的表这么小巧,误差竟比座钟还小,气人不?

“老太傅,您真该好好看看西夷的书籍了。”

“朕为何费重金,去买这些书回来?”

朱祁钰道:“因为咱们落后了,不要再抱守残缺了,把西夷好的东西吸收进来,不能永远扬着高傲的头颅呀,该认清自己了。”

“朕打算提高四夷馆的地位……再建立一寺吧,就建立太府寺。”

“太府寺掌天下教化,四夷馆放入太府寺之中,负责文化、翻译、推广,编纂等等。”

太府寺在明初被裁撤掉了,以前也不是管教化的,只是借用个名字而已。

大明就不是五寺了,变成了六寺。

内阁七部六寺,外加布政司、都察院、监察司、军吏司,形成景泰朝的官制。

“不止要翻译出来,还要编纂、汲取,把有用的东西都拿出来推广,让民间去学,不要总盯着古代自己的历史了!”

“咱们该向前看,向世界看,向天下看!”

“未来,不在历史里面,而是在创造上面!”

朱祁钰的话如洪钟大吕。

很显然,他对朝堂重臣不看西夷之书,十分不满,朝堂上都不看,民间有几个看的?

中国人本就有沉浸历史的传统,可能是文明太灿烂,导致都喜欢钻研古人的东西,不肯把眼光看向世界。

“还有,大明的词汇量还是不够多。”

“从西夷书籍中翻译过来大量词汇,舶来归化,变成自己的词汇。”

“西夷的诗歌也要学,总结出一批成语来,推广下去。”

朱祁钰真是操碎了心。

关键是他不指明道路,没人干,大明严重缺乏效率,没人抽着打着,不杀到自己头上,没人考虑推动社会发展,都是得过且过,贪图享受。

大明很早就做过这种事,从汉朝就开始用舶来词,佛教传来后,更是舶来了很多梵文词汇。

这不是什么丢脸的事,学习才能进步,这是好事。

“老臣回家便开始研读西学。”胡濙被骂得面红耳赤。

叶盛也磕头表示要学。

朱祁钰脸色稍好:“朕已经令市舶司,和西夷交涉,让西夷派有才能的人来大明为官。”

“光看书,未必能看懂看透,让人来教才好。”

“但这不是西化,而是学习他们的精华,融入大明文化之中,明白吗?”

朱祁钰早就盘算好了。

医者、画师、学者、绘图专家、机械专家、化学专家、勘探专家等等,他都想要。

这是取精去粗,而不是全盘西化,是在汉文化中添砖加瓦。

“必须尽快打通路上丝绸之路。”

“朕要尽快和西夷接壤,朕想看看,究竟是大明强,还是他们厉害!”

胡濙翻个白眼,他是看不到那天了。

起码两三年内,没法打东察合台汗国了,主要是缺粮缺钱,打通西域,也得需要个五年时间。

和西夷接壤,起码要十五年到二十年后了。

“陛下,不如先打通去印度的道路。”叶盛觉得这个比较现实。

“印度连自己的文化都不要了,跟他们交流能交流出个什么?朕诏来他们,估计来的都是些苦行僧,朕要苦行僧干什么?”

朱祁钰不屑。

真别说,大明真的有印度苦行僧,还很多!

南京的很多寺庙,都有来自印度的苦行僧。

这些苦行僧,除了佛经外,其他什么都不懂,甚至去印度的路他们都不知道。

陈嘉猷出使前问过他们,结果无人能带路回去,把陈嘉猷气个半死。

而在中枢。

俞士悦已经审出来了,倭灵王是扬州盐商供着,也是盐商进献伶伎给倭灵王,又联络周王进献仙丹。

内阁也在讨论预测天灾之事。

“若发生天灾,两面战争,必须停一头。”姚夔觉得兀良哈可以再等等。

“兀良哈也等不了,大明无限扩张,让兀良哈十分恐惧,已经在联络车臣部、察哈尔部等欲造反大明。”

李贤摇摇头:“草原各族,必须煊赫武力逼迫他们臣服,一年不打,他们就不消停,就会滋生野心。”

“柳溥上的奏疏,今年草原上严寒,冻死了很多牲畜,车臣部、察哈尔部、科尔沁部摇摇欲坠,若不供应粮食给他们,他们必然跟着兀良哈造反。”

“这一仗必须要打,打得要狠,不然难以震慑草原诸部!”

“现在我担心的是,宁夏也得打。”

“金帐汗国在内乱,西迁的瓦剌可能随时返回草原,届时咱们必须和东察合台汗国交好,甚至借兵东察合台汗国。”

李贤是一个非常合格的首辅,他把所有情况都考虑进去了。

草原日子不好过,西面的日子也不好过。

瓦剌三部极有可能返回东部,和大明继续牵扯。

如此一来,宁夏压力陡增。

北方压力大,南方就没法安心打仗。

“真是多事之秋啊。”

王复苦笑:“东南夷在这个时候讨伐大明,真是该死!”

“若大明精力不被他们牵制,是咱们统一东北的最好时机。”

“拿下兀良哈,用兀良哈震慑草原诸部,强逼他们汉化,若不同意就再打,此消彼长,草原诸部汉化,汉州也就平定了。”

“就算瓦剌回来,也是孤冢枯骨。”

“说不定咱们还能打通东察合台汗国呢!”

“奈何啊,咱们被东南夷死死牵制住了。”

王复叹息。

这是本来的计划,南方先不动,先打北方,过几年再打南方。

马文升略微犹豫,道:“今年十月底,东南打不起来。”

“打不起来也得准备呀,不准备,几十万出征,那不是送死吗?”王复说的没错,古代战争,要筹备很久的。

尤其是朱祁钰,爱兵如子,他不喜欢打无准备的仗,也不想损失太重。

“小仗可以打,北军已经回来了。”

“调入宁夏、热河即可。”

马文升道:“粮食倒也能供应得上,毕竟有玉米支撑着呢。”

说到玉米,朝臣都松了口气。

幸好皇帝提前布局,不惜一切代价去购买种子,如今热河、宁夏、辽宁都种上了玉米。

玉米谈不上多高产,却耐寒,能填饱肚子。

唯一的缺点就是吸肥、吸水,水源不充沛的地方,也种不了这个东西。

幸好有土豆和地瓜做补充。

奈何这两种作物种子稀少,暂时还在培育阶段,没法量产。

大明最怕的就是出现天灾,若无天灾,各地打仗、建设是能支撑过去的,出现天灾就玩完。

停下就得死人,死了人人心就不齐了,再想恢复景泰十一年的盛况,不知道要几年了。

“先不管南方,就管北方的战争。”

李贤认为,今年要多征一些粮食,储存起来,准备灾害。

“军器局上疏请求多多招募工匠,还想在城外划出一片地方来,城里的地方太小了。”

军器局不断扩大,占了很多民房了。

而且天天叮咣的声音也扰民,还不安全。

“通州已经建城了,路也通了,陛下的意思是通州要纳入京师来,干脆就挪那边去。”

李贤觉得也该扩大化,不然军械生产无法支应大规模战争。

朝臣没意见,这项提议也通过了。

从皇帝离开后,就变成投票制,阁部官员都有一票,大事投票决议后,送入司礼监批红。

小事则是内阁辅臣自己投票决定,不用劳烦各部主官。

而财部的新任尚书李秉,一言不发,他在看。

属于他的那把火还没烧起来呢,现在他说话也属于人微言轻。

而在交趾。

交趾往西,层峦叠嶂的山峰中,点缀着星星点点的人影。

斧劈锯拉的声音不绝于耳。

中枢把伐木工具给供足了,这些工具以后都是家底子,中枢不会收回去的,伐树最多的人,还会额外赠送一套农具。

站在山峰上往东看,光秃秃一片,一座座中式城池建造起来,土地阡陌,人影攒动。

在整个新占领区,所有被移民的人,不分男女老少,只要分到土地的,就有缴纳一棵树税赋的任务。

像那些养尊处优的人,自己不愿意去山上伐木,就掏钱买一棵树。

而那些肯吃苦的,靠伐木也能赚一笔不菲的收入。

一座座山峦,都被砍秃了。

这些木材,有的运回了内地,有的做成了家具各地售卖,有的则铺路、架桥、搞灌溉设施用。

在山上伐木也很危险,虽有军队随行,身上也带着弩箭,但还是可能遭到野兽、土人的袭击。

而随着热带雨林在交趾急速减少,土人无处可逃,有些被杀死,有些则被抓走当了奴隶。

一棵棵原始古树砸倒在地上,拖拽出山林。

再把坚如磐石的树根给挖出来。

上千万百姓一起努力,交趾出现大面积生地,养个一年就能种植了。

今年把森林伐了,等雨季过去就开始铺路,把路铺满交趾。

朱英管辖的交趾,包括划给云南的部分,中枢还未挑出人选来担任知府,所以归朱英代管。

这是皇帝照顾朱英,不想让人分朱英的权,让他一门心思搞建设。

所以朱英格外卖力。

今年人口大爆炸,算上奴隶,人口已经超过1600万。

人口多,建设自然快。

砍伐的森林越多,抓到的奴隶就越多,别看土人穷,土人巢穴里可有不少金银珠宝。

这些金银财宝,也是谁得到算谁的。

但要缴纳一笔财产税,是所得的10%。

朱英估算着,奴隶约莫有二百多万了,女奴隶则进了宅门,伺候大家闺秀,或者给人做妾去了。

男奴隶则是铺桥修路、砍伐拖拽树木,累死的不计其数。

预计雨季来临之前,交趾该砍伐的树木也就砍完了,明年就可以搞茶树、橄榄树、椰子树、甘蔗的种植了。

新益州传来平定消息后,本该移入新益州的百姓则打点行装,乘船入益。

他们往新益州走,却和离开新益州的北军相向而行。

看见浩浩荡荡的船队,从海港扬帆起航,回到内地。

这些百姓眺望船队。

看见很多船支没有载人,似乎是装着东西,用布盖着,看不到什么东西。

而船上的人穿着军装,坐在甲板上有说有笑的。

百姓立刻知道了,这是搞屠城的北军,顿时心生艳羡,那些空船装的都是战利品,有心人在数,海船几万条,有一半装着财货,娘的,都发财了!我们啥时候有这待遇?

北军回京,并不着急,各船都有足够的肉食,沿途港口给补给。

肉食,来自森林里的动物。

百姓大规模砍伐森林,自然得打猎动物,而这些动物肉,是有厂子收的。

收来制成风干肉,或者肉罐头,卖给军中,军中则发给有功战士。

北军上下一个个高兴非常,没人有什么心里抵触,别说屠外人,屠大明人他们都没心理负担,除了本村人,别人都是外人,往小了说除了同族,其他都是外人。

在他们眼里,这些人都是财货,哪有什么心理负担。

而且他们南下,就是赚钱来的。

如今赚得盆满钵满,还有功劳立,让人羡慕死了。

回去也是他们吹嘘的谈资,看看各军,能来南边赚钱的都是精锐中的精锐,别人皇帝还不给他们机会呢。

一个个兴高采烈。

移民过来的百姓也欢天喜地,看着江面上的一棵棵树,这些都是钱,朝廷是收的,用钱换口粮、银子、店铺。

还可以随便抓捕奴隶,杀死土人也不犯法。

他们都是佃户出身,在江南世代为奴,如今能够拥有一块自己的土地,成为小地主,能不拼命吗?

也有偷奸耍滑的,到了地方,鞭子会教他们做人的。

朱英做的移民方式,是先沿海地区,交趾和新益州接壤地区,一点点往中间推进。

得等雨季过去,才能彻底安置完毕了。

郭登三将,各分五万兵,奴隶十几万人,已经开始砍树了,至于和暹罗接壤的地区,开始建造防御工事。

“他娘的,这天也太热了!”

欧信都受不了这边的太阳,这才三月份,已经有兵卒中暑了,只能驱使奴隶砍伐树木。

搭建房屋,再收割地里的粮食。

随时准备接收人口。

“大人,有兵卒昏倒了。”

欧信一看,又是朝鲜兵。

朝鲜兵是打仗打仗不行,干活干活不行,就吃饭抢上。

看看人家北军的战利品,上万条船装回去的。

再看看他们,他手下的广西军、贵州军都不丢脸,唯独这朝鲜军,别提了,被杀的最多,抢的最少。

最出彩的是那些倭国小矮子,那些小矮子搞屠杀是真专业,他们杀人是最多的,抢的虽不多,但他们都十分知足,比在倭国打仗赚钱多了。

充入军寄营的娘们,都是那些小矮子抢的。

这给欧信打开了一扇新大门,以后搞屠杀,就让这些小矮子顶上去,他们杀完男的,还能把娘们抢回来,高手。

所以说,别看北军杀得狠、战利品多,俘虏却少得可怜,他们的俘虏多,尤其是娘们多。

看看这些软脚虾就知道,快被吸干了。

兵卒砍树,奴隶负责拉树。

砍树并不累,累的是把树拉下山,每天都有奴隶累吐血。

欧信不吝惜奴隶,干了二十几天,奴隶就死了七八万,他开垦的速度也是最快的,已经打通了和交趾的要道。

郭登、李震也在快速砍伐,第一批移民,已经到了,暂时住原有的房子,并在高地建房,暂时先住着,等雨季过去再说。

(本章完)

上一页 目录 +书签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