收藏本站( Ctrl+D )
当前位置:笔趣阁>历史军事>大明景泰:朕就是千古仁君> 第323章 景泰十二年,新增一省

第323章 景泰十二年,新增一省(2 / 2)

“东北太大了,拆分成六个省是正确的。”耿九畴本该英年早逝的,如今却活蹦乱跳。

“只是地广人稀。”

李实笑着说,皇帝就该把江南人移去吉林、黑龙江。

“确实缺人,朝鲜也缺人。”耿九畴道。

白圭恢复了自由身,却变得沉默寡言。

李贤却道:“本首辅已经上疏陛下了,可看陛下的意思是,非要把江南人安置去交趾。”

“今年玉米在辽宁收成不错,去吉林搞种植,肯定更好。”

“把那些江南人移过来,开垦十年,吉林就是宝地啊。”

黑龙江还是太远了,先把吉林沼泽填平,耕地开发出来,灌溉措施做好,水运沟通之前,是不能开发黑龙江的。

但吉林肯定能容纳一百万人口。

这可低估了吉林,现在的吉林,基本囊括后世的吉黑二省,都是产粮沃土。

只是,稻种正在改良中,等开发出耐寒的种子,需要时间。

东北大开发也需要时间。

三十年后,东北六省能容纳上亿人口,甚至更多。

“以内阁的名义上疏陛下吧。”李贤提议。

其他人皆点头。

交趾装不下这么多人,就往北移呗。

“暹罗进贡的稻种,产量确实比大明的多,而大明占据的占城稻,比暹罗的还强。”

“如今地方正在革新稻种。”

“用不了几年,就能完全推广下去。”

耿九畴道:“今年,银行已经在交趾各地城开设,业务正在展开。”

成立财部,他最舍不得的就是银行。

银行绝对是一颗金蛋。

而皇帝却要归入财部。

“今年国库丰盈,去年还有盈余,国库现银多少?”李贤问耿九畴。

耿九畴看记载:“账上共有3200万两银子,全都存在了大明银行里。”

一听这么多,朝臣脸上露出笑容。

大明有史以来,国库有这么多钱,户部也豪横一回。

“如今商贸业发达,造船、运输、木材业是最红火的产业,很多普通百姓人家都在盖房子。”

因为木材便宜呀。

买砖就能盖房子,百姓当然趁机盖房子了。

盖房子热,还带动起了烧砖行业。

同样的,百姓生活水平提升,瓷器需求量也增加,中枢在佛山和唐山建立烧瓷厂,大规模烧制瓷器。

红红火火的,人口也会飙升。

“户部计相通过计算,明年税赋会再创新高,预计会超过3000万!”

这个数字,让重臣倒吸口冷气。

热河建造完毕,却富了很多百姓,这些百姓会买买买,促进商业发达,而中枢收商税,使钱财在市场上反复流通,经济就盘活了。

但热河建造完毕,并不意味着没活儿了。

还要往北,建设汉州都司、吉林都司、黑龙江省,都需要人力。

而且,热河建造完毕后,工厂更多,经济也会增长。

“今年,全国铁厂烧制了一千万套农具,我认为全国百姓,几乎每家都能得到一套农具了。”

这些农具,是干完活之后,赐给工人的。

有的工人可能家里都有几套了。

但这些农具,对此时的明人来说是传家宝,儿子分家的重要大件,就如同后世分房子一样。

“铁锅还是稀缺呀。”

“百姓人家也缺,油厂也缺。”

“油厂的铁锅都供应不足,采油建路是重中之重。”

“户部预计,二十年,就能在全国修建一条主干路,包括交趾、益州、乌斯贜、吐鲁番、汉州、吉林、黑龙江、朝鲜这些外省,都能通路了。”

“三十年内,把沥青路修到每个村里去。”

“唯一欠缺的石油。”

“大明严重缺油,根据寇深传回来的信息,撒马尔罕往西,遍地是油田。”

“大明可以去买,问题是难以运输回来。”

耿九畴娓娓道来。

“撒马尔罕?”

姚夔微微皱眉:“曾经是汉唐元之地,乃我华夏故地,也该收回来了。”

“姚阁老,万万不行。”

“景泰十二年,重中之重是开拓交趾,西边不能打仗。”

“一旦三线开战,大明是不可能赢的。”

王复反对。

姚夔哼了一声,看见王复他就生气。

这个该死的王复,说好的同盟,结果背刺他,谋得次辅之位,他反而成为三辅。

“兀良哈必须要打,拿不下兀良哈,吉林、汉州就不能建设,热河也无法变成内地省份。”

王复不理会他的不满,继续道:“征战兀良哈,开拓交趾,预计三年内,大明无力再西征了。”

李贤认为王复的见解非常正确。

东察合台汗国是由盛转衰之时,这个时候最好是交好,等着大汗死去,诸子争位,就是大明吞并东察合台汗国之时。

大明有多是时间等。

石油也不着急,想办法买吧,国内继续寻找。

“若不是为了安置人口,柬埔寨都不应该打的。”

李贤叹息:“邢国公位居时,制定的休养生息五年计划,非常有先见之明。”

“大明国内正在大肆建设,应该在建设完毕之时,再行征伐。”

“如今被迫攻打柬埔寨,怕是天下属国要造反了呀。”

李贤很有先见之明。

朱英收到老挝拒绝投降的消息,已经把消息送入大明了。

“明年,唯一的大战,就是兀良哈。”

李贤道:“准备三年了,今年一定要荡平兀良哈,建设汉州都司和吉林都司。”

内阁通过这项建议。

“明年年初,陛下就要强势开海了。”

“开海后,海关如何设?关税如何定,此事需要现在就议出来,呈报给陛下,再行商议。”

姚夔先抛砖引玉:“我认为关税定得要高。”

“陛下不愿用农业税压榨百姓,就用商税代替农业税。”

“然而,天下已经人心不古了。”

“百姓捡到便宜就想占,若都去经商,以后谁来种地呢?”

“所以关税要高,重农抑商乃国策,不能更改。”

姚夔想设重税。

朝臣都赞同姚夔之议。

只是,一直没说话的白圭缓缓开口:“陛下开海,是为了贸易?还是开拓新世界啊?”

此言一出,群臣凝眉思索。

贸易,那不是大明的根本。

像大明这样的泱泱大国,根本就不靠贸易来维持统治的。

前几天,皇帝写了篇《殖民之议》的文章,在皇家报刊上刊登,论述了是该殖民,还是变成汉地。

详细说了利弊得失。

在朝野上下引起巨大的议论之声。

说什么的都有,就是没有反对皇帝的,都担心被抓走移民。

“自然是开拓新世界,我大明往交趾移民1700万,为的不就是牢牢占据百越之地吗?”

李贤很清楚,必须跟紧皇帝的脚步。

“没错,是开拓新世界,贸易反而其次。”

姚夔是反对殖民的。

因为殖民,无非获得的是浮财,几年后财就散了。

只有小国才会殖民,鼠目寸光而已。

大国,只会开拓成自己的地盘。

大明什么都不缺,要钱有钱要人有人,只要把土著屠了,这块地盘就是大明的了。

大明能移来更多人来占领这些地方。

这就是大国的底气。

当然了,为什么前朝不考虑屠人,而是慢慢怀柔占领?

因为朱祁钰最有钱,移民是最耗钱的事,朱祁钰有的是钱,抗造,所以才能大规模移民,还不耽搁国内建设,还有余力发动战争。

就是皇帝太有钱了!

至于被移民的人乐不乐意,皇帝管那事?皇帝只要动动心思,下面就得办,管死多少人呢!

“既然是开拓新世界,就不能设置高关税,要低关税,才能鼓励人出去看看。”

白圭说到点上了。

“这……”

李贤皱眉:“白尚书可知,陛下为了开海,花了多少银子呀?”

“我大明上下,可谓是伤筋动骨啊,无比富饶的江南,没有十年缓不过来了。”

没错。

皇帝强拆江南,移走1700万人,这是让江南断层啊。

少说十年才能缓过来。

但同样的,江南也成了一张白纸,皇帝想怎么泼墨就怎么泼墨绘画。

“而且,陛下要少收农业税,鼓励百姓种地富裕起来。”

“还有一点,陛下要放开吏员限制,中枢的行政成本要提高三倍还多。”

“如果不从关税上补贴回来,如何负担整个大明正常运转?”

李贤道:“这些年,修路、建城、打仗、移民,都是陛下的内帑在掏钱,如果换成国库来承担,怕是一百年也做不完。”

他坚持认为高关税。

白圭也在思考。

没人担心逃税的问题,只要在大明这片土地上,就没人能赖得了朝廷的钱、陛下的钱,除非不要九族了。

“不如这样,先行高关税,然后看情况适当减免。”王复建议。

李贤眼睛一亮:“这个办法好,灵活控制关税。”

朝臣皆觉得王复的办法好。

“商税也可以这样设,设得很高,然后再适当减免,每年设的商税标准都不一样,或者三到五年一改。”

王复的办法是真好,灵活收税。

白圭却幽幽道:“一旦灵活收税,可就有人会钻空子了。”

“不怕人钻空子,没人不犯错,只要不停增加法律,完善政策即可。”王复看得很开。

反正都是试运行嘛。

“就用王阁老的办法。”李贤直接拍板。

“其次就是漕运的问题。”

李贤又道:“陛下的意思是,采用海路并用的方式运粮,和元朝一样。”

“恐怕不行,运河上几百万漕丁,有上千万人指着运河吃饭呢,若贸然停止一半运河,怕是会出现动乱。”

姚夔反对。

人做什么都是习惯,世代漕丁,你让他们去修路,他们是不愿意干的,因为不习惯,改行特别难。

而且,漕丁属于旱涝保收的稳定工作。

修路是临时工。

谁去干,才是傻子。

“漕丁好安置,如今天下各地都缺人,尤其是能出力卖命的,这些人去哪都能讨到饭吃,再不济还能安置去吉林、交趾,种地去。”

耿九畴道:“反而其他人,不好安置啊。”

“陛下说了,不是完全废除,而是废除一半,海路并用。”李贤道。

“我认为不行。”耿九畴反对。

李贤看向王复,王复也表示反对。

白圭却道:“现在什么都在变,不能因为一些人的老眼光,就让漕运停滞不前吧?”

“北军南调,走的就是海运。”

“北军顺利抵达交趾,而从上海、杭州运粮到天津,走的全是内海,路途近消耗少。”

“至于安置问题,漕丁可以去转行做海上运输,或者干脆往东北安置,给他们分土地,让他们去种地。”

“若嫌东北冷,就去交趾。”

“其他指着运河吃饭的,都是本地的小商小贩,这些人又不会彻底断绝生路,无非是少赚点而已。”

“此消彼长,靠海边的城池,也就发展起来了,沿海的百姓也能当小商小贩,也能赚钱了,一样的道理。”

“最主要的是,这些人是不交商税的,咱们收不到他们的税。”

“何必管他们死活呢?”

白圭说得很现实。

不交税的人就是没用的人。

至于其他大商贾,更得支持中枢了,否则皇帝的刀子可不留情啊。

阁部重臣微微沉吟,竟觉得有道理。

陈文和马文升支持白圭。

“白尚书的话有道理。”杜铭开口。

但姚夔、王复并未开口,而是在思考,漕丁确实可以用分地来安置,移走。

实在不愿意走的,就还在运河上呗。

运河也不是彻底废弃。

“其实还有一点,若走海运,运河就不必维护了,年年维护运河,就得几十万两银子。”

余子俊道:“运河不维护,十年就堆积满了淤泥,其他漕丁只能被迫转行,无法再指着漕运吃饭了。”

“其实,等玉米种满了北方大地,北方粮食就够吃了,漕运反而没多大用处了。”

这是实话。

根治黄河之后,北方就成为了肥沃之地,比如河南、江苏、山东、北直隶,都是富庶的地方,都是种粮大省。

“那就先海路并用,慢慢裁撤运河,把漕丁移去东北。”

李贤一锤定音:“漕丁移民不着急,以利诱之即可,毕竟现在还需要运河支撑,五年内,运河还有用。”

他说的五年,是黄河根治,需要五年时间。

正议着呢。

有官员匆匆进来:“诸位大人,陕西督抚刘大人,病故了!”

“什么?”

孙原贞吃了一惊,身体一晃,差点没晕厥过去。

他和刘广衡是至交好友。

年前还通信了呢,刘广衡说一切皆好,两家还约定孙子辈的娃娃亲。

结果,刘广衡竟然病逝了!

“怎么回事?”

“陕西那边发来的讣告,尚且还不知死因,但听说是吃错了什么东西。”

毒死的?

孙原贞让去把讣告拿来:“快去啊!”

刘广衡人缘不错,当初从辽东回来,也是皇帝担忧他的身体,在京师荣养几年,又被派去陕西当督抚。

景泰十一年,陕西做的有声有色。

主要是饮水工程。

受益整个西北,整个西北的人都会感激他。

这种事,一般官员不愿做的,官员都愿意做泡沫,这样是功绩,很少有人愿意做民生工程。

结果,竟病故了,真是不幸啊。

正月初四。

刘广衡病逝的消息传到朱祁钰的手中。

讣告上写着,刘广衡吃错食物,夜里腹中绞痛,不治身亡,享年六十六岁。

“朕的肱骨,又少了一根啊。”

朱祁钰长叹一声:“赠少傅,加文勋柱国,放刘乔回家守丧。”

谥号他说了不算,想来不会差的。

毕竟刘广衡官声不错,还会做人。

“在长安,建一座庙,纪念刘广衡之功,再挑一挑繁华的街道,改名广衡街。”

刘广衡,允文允武,做事兢兢业业,竟不幸身亡。

“传旨天下官员,务必保重身体,莫要胡乱吃东西,保重自己。”

朱祁钰沉吟:“谁能继任陕西督抚呢?”

头疼欲裂,实在太疼了,本来今天是大高潮的,拖了一下,明天写吧

(本章完)

上一页 目录 +书签 下一章